文章导读 本文包含以下内容: 01 院校&专业情况介绍 02 学制&学费&奖学金情况 03 报录比相关数据 04 考试科目介绍 05 复试方案(2023年官网公布)
01、院校&专业情况介绍
学院介绍 广东工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是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的学院,已有45年的办学历史,现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设有7个系(金属材料工程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能源工程系、微电子材料与工程系、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1个研究所(广东工业大学先进装备与光电技术研究所)以及实验中心、学院党政办公室。学院拥有一支精干的教学与研究队伍,现有教职工173人,其中专任教师140人,教授34人,副教授50人;有博士生导师25人,硕士生导师8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4人,占95.7%。有共享院士2人、国家“杰青”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2人、国家高层次人才3人、广东省“特支计划”领军人才1人、“珠江学者”讲座教授2人、省“杰青”4人、青年珠江学者2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7人、南粤优秀教师1人、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人才1人、省青年拔尖人才1人、省级创新团队1个、省级材料制备与加工系列课程教学团队1个。2015年以来,引进校级青年百人70名。学院4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比为70%,其中65%的年轻教师具有海外学习经历。 学院拥有广东省“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1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1个(热能工程)。学院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教授评审权,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材料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能源材料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工程硕士领域2个(材料与化工-材料工程方向、能源动力-动力工程方向)。 学院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省级教学团队,省级精品课程,广东省名牌专业,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学院开设有“材料类创新班”“卓越工程师班”和“3+1”校企联合培养班。目前在校博士研究生77人,硕士研究生630人,本科生3000多人。
办学优势 学院拥有现代化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资产约1.5亿元,实验室面积达13515平方米。建有广东省功能软凝聚态物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发改委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工程实验室、广东省面向大湾区微控技术及应用国际合作基地、广州市低维材料与储能器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先进金属材料及成形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高分子绿色制造与功能膜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电化学储能电池和太阳能转换与储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15个专业实验室。 拥有透射电子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带扫描电子显微镜的高温疲劳试验机、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实验线、显微激光共焦拉曼光谱仪、电池性能与寿命测试平台、高性能超级计算机集群、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测试系统、模块化流变仪工作站、高真空有机/金属镀膜设备、原位分析型X射线衍射仪、激光共聚焦全内发射荧光显微镜、徽纳器件综合测试系统等数十台高端仪器设备,实行统一管理,资源共享。 学院坚持“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经济做贡献”的办学理念。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省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在低维材料物理与化学、能源材料器件与系统、功能高分子材料及应用、材料成型加工新技术等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2015年以来,主持纵向项目350项,其中国家基金110项;主持横向项目265项;到校总经费19775万元。发表SCIⅡ区以上论文518篇;首次以第一单位在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高端期刊发表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4篇。申请发明专利614件,授权238件,PCT专利11件。主持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广东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学院与珠三角地区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科研成果被企业广泛应用。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努力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输送高素质创新性复合型人才,重视本科生双创能力及研究生科研素养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鼓励学生投身科技创新活动。近年来,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先后荣获省级以上表彰200余项。2018年荣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2019年荣获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2020年荣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实现了我校在该项赛事上的新突破。2020年荣获第十二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2021年,学院获评广东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集体典型经验一等奖。 学院重视对外合作与交流,多年来,先后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近年来,学院先后承办了多场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承担了国际合作项目十余项,派遣数十名教师出国(境)访学。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介绍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点】 一、学科简介 本学科于2006年1月获得“热能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3月获得“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点。2012年“热能工程”二级学科获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该学科也是广东省紧缺学科。学科拥有“广东省功能软凝聚态物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面向大湾区微控技术及应用国际合作基地”、“广东省电化学储能电池和太阳能转换与储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广东工业大学智慧能源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在强化传热传质方法及技术、储能材料及储能技术、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热力系统集成设计与优化以及多相流动及控制技术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 二、培养目标 具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领域宽广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具备独立从事相关科学研究以及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在强化传热、储能技术、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多相流动及控制、热力系统集成设计与优化等技术领域能胜任理论分析、工程设计、试验研究及技术管理等工作岗位。 三、主要研究方向 1、强化传热传质方法及技术; 2、储能材料及储能技术; 3、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 4、热力系统集成设计与优化; 5、多相流动及控制技术; 6、医用微流控检测技术。 四、学制与培养方式 1、学制 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 2、培养方式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实行导师制培养方式,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负责课程选择、论文选题、科学研究、学术活动、论文撰写等环节的指导工作。 能源动力(动力工程方向)专业介绍
能源动力(动力工程方向)【工程硕士领域】 一、学科简介 本专业学位点于2010年4月获得授权招生。学科拥有“广东省功能软凝聚态物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面向大湾区微控技术及应用国际合作基地”、“广东省电化学储能电池和太阳能转换与储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广东工业大学智慧能源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在强化传热传质方法及技术、储能材料及储能技术、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热力系统集成设计与优化以及多相流动及控制技术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在重大重点项目、高水平论文以及成果转化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并获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培养目标 从事动力工程领域科学研究与开发应用、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改造、新技术推广与应用、工程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紧密联系能源转换、传输与利用、工艺工程节能技术的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面向企业服务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三、主要研究方向 1、强化传热传质及换热器优化新技术; 2、储能材料及储能应用技术; 3、制冷空调及室内空气品质控制技术; 4、新能源及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新技术; 5、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 6、医用电源及微动力系统。
四、学制与培养方式 1、学制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 2、培养方式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贯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整个培养过程。双导师制是指1个校内导师,1个校外导师。校内导师应由承担企事业单位应用型科研项目、拥有丰富应用型科研经验的教师担任,主要负责研究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校外导师应从行(企)业中聘请专业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熟悉行业发展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的高级专家担任,校外导师主要参与和负责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环节的指导工作。
02、学制&学费&奖学金情况
学费与学制 【080500材料科学工程学硕】:8000/年(3年学制) 【085601材料工程专硕】:非定向12000/年(3年学制);定向15000/年(3年学制)
奖助政策 1.非定向就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可享受奖助学金。 2.奖学金体系涵盖学业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拔尖创新型人才奖学金、卓越应用型人才奖学金及单项奖学金等。 (1)全国统一考试方式录取的一年级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为5000元/生·学年,推荐免试方式录取的一年级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为10000元/生·学年,原则上100%覆盖;二、三年级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实行动态管理,一等奖学金10000元/生·学年,二等奖学金6000元/生·学年,三等奖学金2000元/生·学年,覆盖率一般达80%。 (2)国家奖学金20000元/人,每年评选一次。 (3)入选“研究生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或“研究生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者,可按学校规定获得研究生拔尖创新型人才或卓越应用型人才奖学金。研究生拔尖创新型人才另可申请国际合作交流专项资助。 (4)单项奖学金在二、三年级研究生中评定,包含优秀研究生干部奖学金、研究生文体活动菁英奖学金和研究生社会实践菁英奖学金等。
3.助学金体系涵盖助学金、联合培养基地补助及导师资助金等。 (1)助学金100%覆盖,标准为每年6000元/生·学年。 (2)联合培养基地补助和导师资助金将按照参与基地项目及导师课题的成效进行确定,包括生活补助与科研奖励等。 (3)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可通过申请“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及担任研究生“三助一辅”(助教、助研、助管和学生辅导员)岗位等方式获得资助完成学业。
4.学校会根据实际情况,对奖助学金作适当调整。
03、报录比相关数据
21-23年录取相关具体数据
第一志愿录取名单(含初试分数!) ①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②动力工程
04、考试科目介绍
初试考试科目
参考书目
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沈维道,童钧耕.工程热力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童钧耕.工程热力学学习辅导与习题解答,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考试大纲
出题风格
05、复试方案(2023年官网公布)
复试考核时间地点 2023年3月27日8:30开始
复试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动力工程(085802) 2023年3月28日8:30开始 复试专业: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材料工程(085601) 考生等候室:工学三号馆208室 复试将分多组同时进行,考生分组信息将于面试开始前张贴于工学三号馆208门口,考生须按公布的顺序进行面试。
专业知识考核 侧重考察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采用从题库中抽取题目面答形式进行。
外语考核 重点考核考生的专业英语和英语口语水平,其中英语口语考核形式为现场英语口语交流,专业英语考核形式为专业英语翻译,采用从题库中抽取题目面答的形式进行。
综合素质考核 (1)面试作答。考核内容侧重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和在本专业领域发展的潜力;考核方式为考生PPT汇报(限时3分钟),复试小组根据PPT汇报进行提问。请考生提前将PPT转为PDF格式,以“姓名+复试专业+准考证号”的形式命名,全部考生须于3月26日中午12:00前提交,提交后不可修改替换。 PPT汇报的内容及顺序: ① 自我介绍:含姓名、毕业院校、毕业专业、个人经历、获奖信息、特长等个人方面的信息; ② 科研能力:含毕业论文、科研成果等体现考生既往学业、一贯表现、科研能力方面的信息; ③ 综合素质:含思想政治素质与品德、心理健康及其他综合素质等方面的信息。
(2)综合材料研判。通过考生大学学习成绩单、毕业论文、科研成果、专家推荐信等补充材料,加强对考生既往学业、一贯表现、科研能力、思想政治素质与品德、心理健康及其他综合素质等情况的全面考查。
同等学力加试安排 在复试前一天加试两门与报考专业相关的本科主干课程,加试科目不得与初试科目相同。加试方式为笔试,具体加试内容请参阅《广东工业大学2023年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同等学力加试安排如下:
录取原则与录取程序 (一)总成绩计算方式 凡复试成绩合格(不低于60分)的考生,按复试成绩占50%的权重得出招生考试总成绩,并按总成绩从高到低排序。 复试成绩 = 专业知识考核得分+ 英语考核得分+ 综合素质考核得分 总成绩 =初试成绩÷(初试满分/100)×50%+复试成绩×50% (二)复试成绩公示 学院将在复试结束后于学院网页公示复试成绩及总成绩。 (三)录取原则 对复试成绩合格(不低于60分)的考生,各专业按总成绩从高到低分别排序,首先按顺序录取第一志愿考生,未完成招生计划的,再按顺序录取非第一志愿考生。总成绩并列且正好处于专业录取名额边缘的考生,按照录取名额录取初试成绩较高的考生。拟录取考生须按照学校要求签订相关协议。 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予录取: 1、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 2、未参加复试或复试成绩不合格(低于60分); 3、同等学力加试成绩不合格(低于60分); 4、报考资格不符合规定; 5、提供虚假信息。
|